僅僅是巧合,甲型H1N1流感爆發之后的第10天,2009年5月7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在這個時間里,CCTV4滾動播報的“預防甲流感中藥藥方”正在全國范圍內流行。
中國人的傳統醫學思想這次得到了國家的明確政策支持,有業內人士推斷,近來緊密出臺的關于中醫藥事業的政策似乎在釋放著同一個信號——中藥產業集中度將大幅提高。
在這之前,盡管全世界的天然藥物市場每年有大約1000億美元的交易額,中國的中藥僅占交易額的3%左右。2008年中藥工業收入1972億元人民幣,其中67%的中藥企業銷售收入低于5000萬。
中藥產業的產能分散,似乎已經成為中藥式微的一個象征。
作為中國傳統的一部分,中藥的科學性仍然存在極大的爭議。畢竟推動了工業社會進程的科學體系,其還原論的要求與思辨色彩濃重、嚴重依賴經驗的中醫藥理論格格不入。但打破這一界限的努力并未停止,以“本草物質組計劃”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在藥理學上為中藥尋找科學依據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這些成果在未來,也許將是中藥現代化生產的中流砥柱。
然而,我們也因此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獲得了政策支持的中藥規模化生產將面對著數千年來沒有遇到的問題。盡管如今中藥制成品的出口量每年都在1億美元上下,其中原料提取物的比例卻在不斷提高。也就是說,中國中藥產業實際上靠的是出口原料藥來維持,真正獲得利潤的產品分成寥寥無幾。這是中藥科學研究起步晚、創新實力薄弱的悲哀。更讓人擔心的是,這種局面決定了中藥產業對中草藥原料有著龐大需求。
中醫中藥的理論誕生在地廣人稀、生態環境優良的農業社會,而現在迅速崛起的中藥產業,正在以工業化社會的胃口,消耗著已經被規模化農業和城市化蠶食無幾的自然植物資源。在這個專題里,我們將以“抗病毒”的藥材“重樓”為線索,還原這一產業鏈條里的科學事實,和它背后涉及的資源真相。
上一條:涉外專利案背后的產業困局 官司頻發制約發展 下一條:沒有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