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種大學每年發明專利每個學校都有幾十到幾百例,可每年真正轉化的可能就幾例.為什么大學里研究發明的專利難以轉化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引進、消化吸收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和設備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在促進科技向生產力轉化方面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從宏觀角度來看,科技進步與經濟效益相脫離的現象依然存在;從微觀角度來看,企業缺乏資金,難以形成自主開發的機制。有數字顯示,僅2004年,我國受理的專利申請量為30多萬件,增長速度位居世界首位,但我國擁有的專利技術轉化率卻不足10%,尤其是非職務發明人的專利成果更是少有問津。一邊是企業渴盼專利技術,一邊是成果轉化率低、無法實現產業化。時至今日,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之路仍然步履維艱。其主要問題在于:
一、不確定性使交易潛藏風險。以現行的科技管理體制,許多職務發明人因有固定單位,而無法實現自由交易,他們所在單位(大多數是科研機構)更缺乏主動參與市場交易的積極性。專利技術要完成整個交易過程,讓購買方最終完成產品上市銷售,涉及到多個環節。這些環節包括專利技術的真偽識別、技術比較、生產設備的投入、市場前景的分析等。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交易的雙方都將前功盡棄。科技成果轉化的這一不確定性給交易的雙方帶來了巨大風險。這種風險是個人無法承擔的,而科研單位因懼怕風險,不愿交易,常常把科技成果“束之高閣”。
二、過度依賴財政扶持。多年來,由于在科技市場制度培育方面的缺陷和認識上的誤差,我國專利技術轉化長期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盡管科研經費的投入每年都在提高,但科研機構仍希望政府能夠加大扶持力度。一些企業和專家談到科技成果轉化難時,總是伸手向政府要錢、要政策。盡管國家有關部門對企業的扶持方式將從原來直接的財力支持,逐步調整為強調營造更加客觀公平和有利的競爭環境,強調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但作為市場經濟主體,企業也應當從原來主要依賴政府支持轉向更加自主、能動地尋求市場的幫助。只有開拓能力強的企業,其市場實踐能力才會更強。那種“扶貧”式的幫助對于企業并非是件好事。享受了優惠政策的企業在一段時間內受到扶持,但只要優惠政策一停,企業可能會在短時間內死亡,而那些靠自主力量生存下來的企業卻能經受住市場考驗。
三、市場機制缺失。我國目前研發機構數量龐大,成果交易過于分散,導致擁有成果的一方市場力量不足,而且市場信息嚴重不對稱,投資者很難找到所需要的技術。研究單位由于體制問題而缺少激勵,每個研究院所又面臨交易數目龐大的市場。這些因素是制約科技成果轉化和交易的根本原因。
由此可見,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障礙仍然是市場機制缺失問題。要加快構建國家、企業和民間三方積極參與,促進研發產業化的體制,其根本的解決方法是形成所需要的產業聚集,激勵企業參與市場的交易。 近幾年,許多企業競相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來改造傳統工藝和生產方式。然而,一些技術并不是國際上最先進的,所生產出來的產品生命力不強,常常遭受國外技術含量更高的產品的沖擊,導致現行的科技成果轉化政策仍然帶有市場經濟轉型期的特點,對企業的支持方式主要表現為經費支持、稅收優惠等。未來應逐步轉移到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政府的作用將主要表現為激勵和引導。
為了解決當前成果轉化難題,還應盡快建立一個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集合市場,形成買賣雙方都能實現交易和轉化的環境;成立科技成果交易的專業化服務公司,讓科技市場的組織者進入市場組織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對科技成果、發明創造的轉化和交易市場提供更多激勵,加速實現成果向生產力方面的轉化。只有增強市場觀念,鼓勵和支持科研成果作為商品參與技術市場的競爭,保持技術上的先進合理與經濟上的高效率、高效益相結合,才能促進科技經濟一體化,形成技術與經濟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
上一條:沒有記錄 下一條:沒有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