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大軍工集團市場化提速
2008年3月11日上午,石金武準時出現在了位于北京海淀區花園路7號新時代大廈的辦公室。這個13層樓高外表普通的寫字樓,進出登記嚴格。這里匯集了十幾家高科技軍工企業,如航天衛星等。
當天下午兩點,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懷國模來到了新時代大廈7樓。作為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他擔任了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協會的名譽理事長,他此行是來指導軍轉民的一項學術研討。會議的主持人正是石金武,他是這個協會的秘書長。
一個小時后,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這次會議上,《國務院機構 改革方案》終于出爐。
此次改革方案,與懷國模中將和石金武秘書長正在推動的事情密切相關。根據方案,將組建工業和信息化部,同時組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為此,不再保留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下稱國防科工委)。
“十一大軍工集團,將加速股份制改革 和市場化進程。” 石金武說。作為國防科工委直屬的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協會的秘書長,他已經連續十多年推動軍轉民的工作。
石金武所說的十一大軍工集團 包括了核工業的核工業集團公司和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航天工業的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航空工業的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和第二集團公司;船舶工業的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和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兵器 工業的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和兵器裝備集團公司;以及作為軍工電子工業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
前十家軍工集團都脫胎于1999年的各國防工業總公司,按照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要求 ,一分為二分別組建。如今十一家軍工集團已是國務院國資委下屬的央企,但卻維系著中國國防工業體系的命脈。
在此之前,作為主管部門,無論是民間資本 進出軍工領域,還是軍工的發展政策,都需經過國防科工委的批準 。由其主導的《關于推進軍工企業股份制改造的指導意見》和《關于非公經濟參與國防科技工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對民間資本參與國防工業,提供了足夠的想像空間。
軍工市場化試水
本報獲悉,包括“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軍工企業對外融資信息披露”和“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管理 ”、軍工項目實施招投標制度及管理條例等一系列政策實施細則目前已經在擬定之中。
這些細則,一方面將為吸納民間資本進入軍工領域,逐步掃清障礙;同時也為軍工企事業單位,到市場化領域中試水提供了直接通道。
“軍工企業 股份制改造、軍轉民、軍民結合、寓軍于民、多渠道投融資。”石金武說,未來幾年,軍工領域的改革會很熱鬧。
春江水暖鴨先知。在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最終出爐之前,各大軍工企業即已卯足了市場化運作的干勁。
“我們歡迎社會各界加盟我們的公司。現在有很多大的金融 機構、投資機構包括企業也表達這個意向”,3月8日,吳艷華在接受包括本報記者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表示。
吳是航天科技集團新成立的航天科技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當天下午,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17號樓芳菲苑偌大的大廳里,擁有“神州”、“長征”著名品牌的航天科技集團在此為它新成立的投資公司舉行了一場隆重的慶賀儀式。 幾百位航天科技 集團的代表人士出席了慶賀儀式。他們所從事的行業是運載火箭、人造衛星、載人飛船等行業。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國資委副主任和國務院相關部委舉辦的司局級官員出席之外,航天集團也邀請了諸如銀行、證券公司的代表前來。
吳艷華介紹說,首批發起是10億的資本 金,主要股東來自集團的主要成員單位,“隨著項目運作情況和進展還會逐步增資,空間是無限的”。航天科技投資控股公司甫一成立,便雄心勃勃。作為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授權的投資管理 主體和資產經營平臺,將在推動航天民用產業的資源整合、戰略并購和投融資方面進行市場化運作。
“今天航天科技投資控股公司 的成立充分顯示了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借助快速發展的資本市場做大做強航天民用產業的決心。”國防科工委副主任虞列貴當場評價說。
航天科技集團的一小步,或將被引證為中國部分軍工集團市場化的一大步。
國防科工委體制改革司司長吳風來和政策法規司司長張嘉浩在一個月前即透露說,軍工企業將在五年內完成股份制改造,融資近千億元,其中利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將超過500億元。
軍轉民推手
在未來我國國防工業軍轉民的市場化試水中,已經沒有國防科工委的身影。用石金武的話說,就是“它(國防科工委)已完成了歷史使命”。
在石金武看來,撤銷國防科工委,組建新的工業和信息化部,這是落實十七大部署的措施。此番國防科工委被撤銷,實際上是過去30年來,與我國國防工業實行軍轉民的一系列的努力相關,也為未來繼續“推動軍轉民”提供了足夠的想像空間。
按照十七大的部署,未來五年,我國將“調整改革國防科技工業體制和武器裝備采購體制,提高武器裝備研制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質量效益”。改革和調整的目標即是,“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軍隊 人才培養體系和軍隊保障體系,堅持勤儉建軍,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
十七大確立的上述國防工業的改革方向和路徑,與過去30年我國一直未曾中斷的軍轉民直接相關。
本報記者獲得的一份用于研究的資料顯示,目前已經有50余家軍工民品企業股份制改造后上市。在“十五”期間,各軍工企事業單位,民品收入年均增長 達到了19.5%。2007年,收入超過了4000億元,同比增長了23%。其中,具有軍工特色的軍民結合高技術產品銷售收入比重提高到了26%;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民品近200種,過十億的近20種。
另外一組數據也顯示了軍轉民帶來的沖擊波。2000年民用船舶造船噸位、手持訂單 分別僅有200多萬噸、700多萬噸,但僅過了數年,這兩個數字分別達到了800多萬噸、2000多萬噸。軍工企業2001年還虧損幾億元,但到了2005年,即已盈利60多億元,如果算上企事業利潤和結余總額,達到了100多億元。
成績如此,問題也不可忽視。石金武曾對此進行過調研,總結了軍工四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一是產品規模小,集中度低。整個國防科技工業系統的增加值只占全國的GDP的0.6%,僅相當于一個大型民口企業。在軍工民品中,民用傳播、車輛兩大類產品銷售收入過百億,占民品產值比重的56%,其他幾千種產品產值只占到44%的份額。
一個鮮明的對比是,即使是占全國造船能力三分之二的兩大船舶集團,其四大主要造船廠的能力之和仍不足韓國大宇一家的產能。
其次,軍工民品的銷售利潤仍然很低,僅有不到2%的水平,不到全國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的平均水平的一半。此外,軍工民品的開發缺乏深度和廣度,發展也不均衡。(中國網)
上一條:沒有記錄 下一條:沒有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