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2008年12月19日訊 正當紡織業經受煎熬之時,業內名企維科集團揚起知識產權保護大旗,接連起訴眾多紡織企業。一時之間,不少長三角地區的紡織企業處于知識產權官司的陰影之下。
被起訴的一些紡織企業由此發出了維科集團趁行業不景氣“落井下石”的聲音。這起知識產權的保護案例,涉及一些毛毯生產企業。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不少企業已陷入生存與突圍的兩難處境。
贏了官司受了委屈
去年1月以來,業內大佬、位于寧波的維科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未經許可使用其專利技術生產銷售珊瑚絨毛毯”為由,在江蘇、上海等地起訴一些印染有限公司,要求停止侵權。
其中,常熟一家紡織企業已被蘇州中院判作侵權。在此基礎上,通過專利授權,這家企業已經恢復了珊瑚絨毛毯的生產。另一家被起訴的江蘇企業已經通過法院主動與維科達成和解協議,同意立刻停止侵權,如再發生類似事件,將賠償10倍的侵權銷售金額。
然而今年10月底,一份署名為“常熟紡織業全體企業”的呼吁書直指維科“惡意訴訟”、“損害行業利益”,并認為“珊瑚絨”是業內公用技術。常熟市虞山鎮是家紡重鎮,也是這起官司波及面最廣的地區。
向競爭對手授權專利
贏了官司卻輸了輿論的維科面對千夫所指,不得不于11月4日在其官方網站上發表《致紡織行業書》,強調維科是通過正當途經來維護專利合法權益,重申維權的目的是希望“建立起更規范的競爭秩序,挽回國際市場競爭劣勢,共同促進紡織行業盡快升級”。
維科控股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維科精華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史美信表示,我國紡織業目前的確遭遇寒冬,但如果不保護知識產權和積極創新,市場遲早被做死。
就在發表這個聲明的同時,維科在相關企業承認侵權并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迅速與相關企業簽訂了專利授權協議,幫助相關企業恢復生產。
行業徘徊在低價競爭
在此之前,維科已經歷過一次類似的“產品創新”。那一次的結果是中國相關產品幾乎全部退出國際市場。早在10年前,維科曾自主開發出“拉舍爾棉毯”,這種產品風行日本,最好的一年賣出了100萬條。當時,維科采取了一條“比較笨”的辦法:先不申請專利,但在生產車間布兩道崗,除了一線工人,即便是公司的管理人員,任何人不得進入。
兩年之后,一些日本客戶開始壓價。經過暗查,果然發現有企業在生產拉舍爾棉毯,但維科對此無能為力。為了降低成本以便與仿冒企業開展價格戰,維科只得跟進,將產品規格調整下降,價格也從原來的24美元一路降到10美元!鞍ê薄⒔K、浙江,只要有相關生產設備的企業都在生產拉舍爾棉毯,這個產品已經無利可圖了!
拉舍爾棉毯“遇害”之后,維紡決定開發新的產品。最終,一種名為“珊瑚絨毛毯”的產品,在日本和美國同時打開了銷路。吸取了拉舍爾棉毯的教訓,維科決定申請產品發明專利。與此同時,全程參與開發的維科精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經編分公司總經理金波規定,從設備商到操作工人,進出生產車間一律登記。但之后,卻不停地有工人被別的企業挖走,防不勝防。
2006年7月,珊瑚絨毛毯終于獲得20年的專利保護。此時產品已在國外市場擴散?稍缭2005年年底,金波在美國與客戶商談下一年的供貨合同時,對方提出90%的折扣!拔伊⒓匆庾R到又有企業在仿冒我們的產品,而且肯定不止一家。僅僅一家企業仿冒,對方客戶不可能一口氣要求打9折。”金波說。
金波認為,這次必須阻止相關企業的“內部破壞”影響中國企業在這個領域的整體利益!暗覀兡菚r候也沒有想到打官司,而是通過行政手段向相關企業施壓,結果又浪費了兩年多時間!敝钡接锌蛻舻奶嵝眩S科才決定訴諸法院。
但被維科起訴的印染有限公司則認為,珊瑚絨和牛仔布一樣是公用技術,并非維科獨有的研發成果。11月2日,該公司已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提起宣告專利權無效的請求,要求撤銷維科公司“珊瑚絨”專利。
法律界人士力挺維科
作為一起有影響的行業性案件,浙江省直律協知識產權專業委員會委員麻侃律師一直在關注這個案件的進展。他認為這是中國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的標志性事件,從另一方面也在測驗著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政府智慧。
“從國際上看,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是隨著經濟發展而增加的。”麻侃認為,全球化浪潮讓眾多發展不平衡的國家到了同一個競技場上,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對專利保護會有不同的策略。從正面來看,知識產權制度對于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作用已被歷史經驗所證明,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可以激勵個人和企業去創造和開發有益于社會的新知識和技術。具體到這起案件,因為法院已經認可了對維科的專利侵權成立,那么職能部門和行業協會有必要、有責任和義務,為了法律的尊嚴和行業的健康,明確表明立場,支持維科。工商部門應切實查處侵權行為,保護專利權,促成行業價格同盟,真正保護紡織行業和民族企業利益。
勝訴仍厚待仿冒對手
“我們無非是想通過專利保護,協調中國企業互相殺價,一致對外。無論如何,珊瑚絨的訂單總是在國內的企業生產,不會跑到國外去。”史美信說。作為誠意的表示,在訴訟勝利后,維科放棄了相關企業的侵權賠償,而是在保證產品質量和價格一致的前提下,迅速與相關企業進行專利授權。
不過,這只是特殊情況下的權宜之計。現代企業的核心資產是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能力產業。這對每家企業來說,都是生命所系。在史美信看來,中國制造之所以一直在低端徘徊,并非企業不想開發新品,而是承擔開發風險得到的研發成果得不到保護,加之生產同樣產品,開發者的成本遠高于仿制企業,這導致“不研發等死、研發找死”的惡性循環。 (中國紡織網)
上一條:沒有記錄 下一條:沒有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