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寧波網訊 近日,團市委針對我市18所高校的創新創業情況進行了排摸調查。三年來,我市高校學生累計獲得國家專利930項,但這些專利作品普遍被“束之高閣”,平均轉化率僅5.6%。
手持八十余項專利,無一投產
畢業在即,寧波大紅鷹學院的大四學生林瑞別正為手頭國家專利的去留犯愁。小環境溫度調節設備、高空玻璃清潔器……在校四年,他一個人就擁有了80多項國家專利,其中2項還是發明專利。
連日來,本想將“好創意”轉化成“好產品”的小林接連碰壁。他跑了數家企業,要么干脆不理,要么婉言拒絕,也有愿意直接聘用,但對其手頭的專利不感興趣。
在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大三學生沈澤涵正在用其自己組裝的“平板”電腦和“投影鍵盤”,進行項目數據計算。他是學校里頗有名氣的“技術宅”,無線充電器、軟體戶外LED顯示屏……不少產品光聽名字就讓人驚喜。但至今,他的這些奇思無一吸引企業真正投產。
團市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我市高校學生在創新創業方面的熱情高漲,優秀的創新成果也逐年遞增。但是,這些創新成果普遍存在“有作品無市場”的狀況,專利作品平均轉化率僅5.6%。
學校對接企業,為“創新”尋找落地土壤
“專利往往只需文字論證其創新點、可行性,不需要真正進行實物生產。一旦要被轉化,就需要將概念變成實體,向企業證明其實用性!闭憬髮W寧波理工學院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劉仰光說。
但對于普通高校學生來說,經費有限,僅購買生產材料就已捉襟見肘。同時,目前高校學生的專利仍以外觀設計為主,實用新型專利和發明專利相對較少,內容也多來源于書本和生活,在具體技術規范上與市場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不易于吸引企業的注意力。
如何既能激發學生創業創新的熱情,又能更好地讓一些好想法變成現實、服務發展?或許,浙江工商學院建筑與設計學院的經驗,能夠給我們一些啟示。
企業有需求,學校有創意。目前,該學院和慈溪、余姚、寧海的數十家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定期邀請企業來校舉行對接會,現場對接學生的好創意。
現在,該校的專利轉化率已經超過50%,企業也嘗到了學生創意帶來的“甜頭”。
“企業往往已有相關的專業技術,并對該領域的市場比較了解。與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多進行專利研發前的前期溝通,對于提高轉化率是很必要的。”該學院的指導老師鄔琦姝說。(記者黃合通訊員張旦旦鄔紅瑩)
上一條:寧波高校學生專利備受青睞 達成專利意向轉讓15項 下一條:沒有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