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座充滿新奇與創意的城市。如果了解了深圳“敢為人先”的城市特質,就不會為其連年高居發明專利排行榜榜首而感到驚奇。
制度創新實現“四位一體”
2009年進行的深圳市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新設立的市場監督管理局承擔了原市工商局、質量技術監督局、知識產權局的職能;新設立的科技工貿和信息化委員會承擔了原貿易工業局、科技和信息局、高新辦、保稅區管理局、信息辦等部門的職能。深圳市政府工作部門由原來的46個減少到31個。
主管知識產權工作的部門被整合了,并不意味著知識產權工作受到削弱。2010年4月,知識產權管理體制改革被列為深圳市2009年十大知識產權事件的榜首,有關專家在點評中認為:“機構改革后,將有利于推進專利、商標、版權、標準和商業秘密的高層次融合,有利于實現專利技術與標準的捆綁,從而增強我國技術在未來國際產業標準中的發言權。同時,機構改革極大地方便了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和服務,提高了政府辦事效率,實現了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職能的轉變。”
回顧機構改革一年多來的管理實踐,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分管知識產權工作的副局長鄺兵對記者說,“機構改革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有機的整合,經過一年多的磨合和實踐,深圳市已經形成了專利、商標、版權、商業秘密‘四位一體’的知識產權管理體制,有利于統籌利用行政資源促進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和保護。過去需要在幾個部門之間協調的事情,現在通過內部溝通都可能解決,提高了行政效率。”
整合的不僅是行政資源還有技術資源。過去分屬不同部門管理的計量、檢測、檢驗機構都擁有龐大的技術隊伍,但分工過細,各自為戰。如今,方方面面的技術資源融合為一個整體,技術服務的觸角得以延伸,極大地提升了服務的深度與有效性,成為推動企業自主創新的重要支撐力量。
鄺兵介紹,作為進一步整合技術資源的物化標志,由深圳市政府投資興建的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的創新大廈將在兩年內落成。屆時,知識產權服務中心、標準化孵化工程中心將聯袂進駐,可以為企業提供技術、專利、標準、商標的“一站式”服務。
專利與標準化融合推進
從專利的競爭到標準主導權的爭奪,是國際競爭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深圳,一大批快速成長的高科技企業在經歷國際市場競爭的歷練之后,較早地認識到這一點,走出了一條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國際化之路。僅在深圳市國家高新技術標準化示范區,試點三年來,園區企業共參與制修訂國際、國家及行業標準1037項,其中國際標準246項,國家標準344項,行業標準447項,產生了一批自主創新的技術標準成果。
作為發明專利大戶的中興通訊,在參與標準制定方面也已成為行業“領跑者”之一。目前,中興廣泛參與了ITU、3GPP、3GPP2等50多個國際標準化組織,累計提交國際標準文稿1000余篇,6名專家在國際標準組織中擔任領導職務,取得了11個國際標準編輯者席位和起草權。在最有競爭力成為4G標準的TDD-LTE領域中,中興的專利數量占到7%,與歐美電信巨頭不分伯仲。公司知識產權總監王海波說,“經過多年積累,如今專利申請、授權數字已經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我們關心的是專利在全球的布局,關注的是未來技術發展趨勢,而承載未來技術的重要載體之一就是標準。”
順應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近年來,深圳大力推進標準化戰略的實施。2007年,正式發布《深圳市標準化戰略實施綱要(2006—2010)》;2009年,又相繼出臺了《標準化戰略資金管理辦法》和《標準創新獎管理辦法》,當年對243個標準化項目資助獎勵總額達2906萬元。2007年至2009年,深圳市財政總計投入9000萬元用于支持企業參與國際國內標準化活動。同時加大對國際國內標委會秘書處的引進力度,已有2個國際工作組和19個全國標準化專業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及工作組落戶深圳。
深圳知識產權管理體制的改革,為推進知識產權與標準化的深度融合創造了契機。2010年11月,知識產權、標準化兩個領域的發展規劃被整合成《深圳市知識產權與標準化戰略綱要(2011—2015年)》,并向社會公布。《綱要》明確提出了5年內“把深圳建設成為創新能力突出、運用保護有力、體制機制完善、專業人才集聚、輻射效應明顯的知識產權和標準化強市,成為全國知識產權與標準化結合的示范城市”的目標。
產業聯盟是推進專利和標準化工作的有效形式。過去由于體制的原因,行業內既有專利聯盟,又有標準聯盟,兩者并存且缺乏溝通。如今,兩個聯盟同屬一個部門主管,在政府部門推動下,鐘表、珠寶等多個行業的專利、標準聯盟建立了融合協調機制,整體推進企業的專利和標準化工作。
作為半導體照明(LED)產業聚集地,深圳市有LED產業上中下游企業1100多家,2009年產值達245億元。LED產業作為深圳市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迫切需要加強對企業專利和標準化工作的指導和服務。在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推動下,原LED產業標準聯盟和專利聯盟整合成了新的LED產業專利和標準聯盟,40多家骨干企業成為聯盟成員,以此為平臺,專利和標準工作融合推進,行業創新能力得以大幅提高。
根據《深圳市知識產權與標準化戰略綱要(2011—2015年)》,到2015年,深圳市主導或參與研制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將累計達2000件以上;落戶深圳的國際國內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將達到50家;全市建立研發與標準化同步機制的示范企業達到200家。
探索產學研結合新途徑
記者在深圳采訪期間,恰逢深圳云計算國際聯合實驗室隆重揭牌。這個實驗室是深圳云計算產業協會聯合英特爾、IBM、金蝶等國內外相關企業創建的專業性技術與應用研發實驗室。
對于深圳300余家云計算相關應用企業來說,一件更值得期待的事是,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將在今年內建成。這個深圳建市以來最大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總投資約12億元,建成后將形成相當于20萬臺筆記本電腦的計算能力,其運算速度排名亞洲第一、全球第三,可望成為深圳創新型城市建設的“超級助推器”。
深圳市科技工貿和信息化委員會科技創新支撐處副處長張宏告訴記者,超算中心這樣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落戶深圳,有著標志性的意義。“在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中,企業主體、市場主導是深圳創新的優勢所在,而學與研的基礎相對薄弱,源頭創新資源稍顯匱乏,因此深圳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研發平臺體系,使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
據了解,截至目前,深圳市已布局建設了51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94家重點實驗室、5家國家工程實驗室、105個工程技術研發中心、30多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扶持建立了100個企業技術中心,其中11個是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截至2009年底,政府為企業技術中心建設累計提供了2.78億元的資助。百家企業技術中心共申請專利16600件,占全市全年專利申請量的35%,其中75%為發明專利申請。同時建成了一批科技信息、技術檢測、產品設計等公共技術平臺,幫助、支持企業技改和研發活動,降低了企業的創新成本。
在扶持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的同時,近年來,深圳大力推動產學研結合,探索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新模式、新路子。組建產學研戰略聯盟就是其中卓有成效的做法。2007年,深圳市政府開始圍繞產業特色和需求,引導骨干企業與優勢科研院校組建產學研戰略聯盟,到2009年底,先后組建了下一代通訊、數字電視、先進電池與材料等5家戰略聯盟,匯集91家企業、高校和45所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5648項,實現成果轉化近3000項,實現產值8255億元,引領了重點產業的技術創新。
虛擬大學園的創建,是深圳探索產學研結合新途徑的又一個成功實踐。深圳虛擬大學園于2000年創辦,名為“虛擬”,實則“虛”、“實”結合。它通過網絡和各大學連接,突破地域限制,有效利用了國內外53所知名院校的優勢資源,在技術創新、人才培訓、成果轉讓、風險投資等方面產生了“聚合效應”。目前,已孵化出532家企業,促成了1036項校企合作項目。虛擬大學園也被認定為名副其實的國家大學科技園。
作為自主創新支撐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圳市積極推進技術交易體系建設。完善技術合同認定登記系統,提高合同認定效率。建立統一互聯的股權登記托管中心,創新交易和運作機制。與廣東省共同推動中國(華南)產權交易中心技術交易功能的推廣和應用,據初步統計,該中心各類股權交易額累計達到1800億元。整合資源成立深圳聯合產權交易所,成立科技型企業非公開股權柜臺交易市場,推動產權交易市場繁榮發展。深圳市科工經信委科技成果推廣處副處長于英普介紹,為進一步突破技術產權評估、交易、轉移過程中的體制機制障礙,目前深圳正在研究、制定《深圳經濟特區技術轉移促進條例》,鼓勵開辦民間技術轉移服務機構,支持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各類技術轉移聯盟,構建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
上一條:沒有記錄 下一條:沒有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