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瑞公司4月5日宣布,將以23.8億美元出售其膠囊制造公司,同時下調今明兩年的預期盈利目標。同日,勃林格殷格翰表示,將相當于處方藥業務銷售額24%的資金投入到研發領域。而此前幾天,拜耳醫藥將全球普藥業務總部從德國遷至北京。記者了解到,這些舉措的背后有一個共同的訴求點:希冀在新興藥品市場挖掘新的“利潤池”。那么,如何把握好這個關鍵時期的可持續發展成為這些企業的現實命題。
供應鏈“下沉”
在全球制藥行業,跨國藥企的江湖從來不缺少新故事。
同在4月5日,默沙東公司發出了收購眼科藥物開發商ISPH公司的要約,預計交易總價值達4.3億美元。據悉,對上述公司的收購目的在于擴大其眼科藥物業務在新興市場的份額。相比之下,勃林格殷格翰顯得更緊迫,由于專利到期將帶來約14億歐元的銷售損失,增加對新興市場的投入與開發,尤其是中國、巴西和俄羅斯市場,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此外,拜耳亦在中國啟動了區域化結構新戰略,形成了北京、上海和成都三大區域中心,計劃將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普藥下沉到基層。
而這些事件并非僅僅是時間上的巧合。某跨國藥企中國區事業部劉姓總監告訴記者:“向新興市場滲透,前些年大家就有共識。比如輝瑞授權印度Nicholas公司生產上百只產品,并給予Aurobindo公司60只藥品在超過70個新興市場的銷售權等;而在中國,禮來戰略投資糖尿病研發中心的工作已經啟動,為進入中國基層市場提供支撐。而幾個月前,賽諾菲安萬特在華以5.2億美元收購了美華太陽石,正式將觸角伸到三線城市及廣闊的農村市場,其中深意均在于現實需求。也正因如此,OEM和CRO正在改變新興市場醫藥行業的生產經營模式。”
然而,在這個多事的江湖背后卻另有玄機。
楊偉強表示,“全球化競爭帶來了醫藥產業的重新分工定位,目前節約成本、分散風險和提高效率是這些大佬們持續發展的現實之惑。不過,給即將到期的專利藥轉普藥鋪路,它們刻意區別了常規做普藥市場的特性。”
記者了解到,2010年,拜耳公司在亞太、拉美、非洲及中東地區業務大幅擴張。相反,歐美的銷售額則有所下降。像如此境況的不僅僅只有拜耳。據IMS數據顯示,近幾年,全球排名前10位的藥企在歐美市場的份額相繼出現了6%~8%的下滑,未來5年,其市場占有率將從38%降至35%,而包括中國在內的17個新興市場的份額則由7%升至12%。
分析跨國藥企的拓展路徑不難看出,“重磅炸彈”到期、非專利藥上市品種增多、支付方影響力增強等因素令其神經繃緊。對此,中國醫藥工業研究總院副院長俞雄在上屆全國藥交會上就斷言:“面臨專利懸崖,跨國企業壓力很大,比如GSK在2009~2012年失去專利保護的產品就有8只,占其專利產品的37.7%,此后有專利保護的僅剩6只,占11.5%。為了緩解利潤下滑的壓力,必須加強新興市場的開發。”
針對這種現狀,中國醫保商會綜合部主任許銘認為:“當前跨國藥企正經受著可持續發展的考驗。在此背景下,新興市場的低成本生產與成熟市場的高端經營業務會形成強勁的融合沖動。”
“藍海”泛紅
據IMS數據顯示,新興藥品市場2011年預計將會增長15%~17%,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800億美元,而2014年前,將近2500億美元的專利藥失去保護,且到2013年,新興市場對全球藥品銷售增長的奉獻有望達到48%。專家認為,一個新的“藥市藍海”已經形成。
而這一切早已被嗅覺靈敏的跨國藥企所察覺。賽諾菲從2009年開始先后斥巨資在中國新建胰島素、心血管藥物、流感疫苗生產基地,與此同時,收購了巴西的Medley和墨西哥的Kendrick,從而使得這一法國制藥巨頭成為中國以及拉美市場的佼佼者。
與此類似的還有,輝瑞以680億美元收購惠氏后,建立了一個新興市場部門,作為其新興市場發展策略和成熟產品策略的一部分。同年,GSK與南非制藥公司Aspen合作,進軍非洲、中東、亞太和拉丁美洲市場。前不久,諾華收購了中國疫苗企業浙江天元,目的是加強其疫苗組合和產品線,默沙東在華通過“自建+并購”實現本地生產。“種種跡象表明,跨國藥企在新興市場正在從原先的處方藥銷售轉向戰略性布局醫藥全產業鏈。這一方面是迫于產品專利到期的壓力,另一方面則更可能是為開拓廣闊的新興低端市場做準備。”楊偉強說。
對此,許銘將跨國藥企進軍新興市場歸納或“二步一策略”。第一步是繼續保持原研藥的核心優勢,確保市場份額;第二步是重視仿制藥領域,搶占普藥市場;而新的市場策略是嫁接資源,將新興市場與成熟市場的資源嫁接,這一思路在近兩年日漸清晰。
事實上,隨著新興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跨國藥企正努力實現差異化。俞雄表示,跨國藥企體現了各自的專業性。比如GSK,其策略就是加碼仿制藥領域,構建仿制藥、疫苗、保健品聯合防線,并削減產品研發線,停止了抗抑郁和鎮痛藥等的研究,焦點轉移到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神經細胞炎癥領域。而拜耳則更注重組合治療,在中國,其選擇了在成熟性的產品糖尿病治療藥物和高血壓藥物進行投資。另一策略是圍繞產品組合培育新興市場當地消費者的忠誠度。”
不過,記者在觀察近來跨國藥企的增資行為時發現,他們挺進新興市場的行動更為謹慎。畢竟新興市場和成熟市場不一樣,其投資回報難料,又面臨降價的風險,藥品價格比較低廉,這些都引起跨國藥企的擔心。
有種趨勢值得注意,就是研發型藥企開始進入仿制藥領域,以期望在短期內迅速擴大市場,抑或是補充產品線或進入一些新的領域。在新興市場,產品、品牌、市場份額及銷售渠道同樣被它們看重。而“中國作為新興市場的一員,更應在研發能力、管理水平、硬件設施和國際標準方面進行高端學習。”許銘認為。(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