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本該是在家頤養天年的年紀,家住遠望道頭弄的周家鑣老人卻退而不休,依然奮戰在發明鉆研第一線。去年6月,他的熱擠壓齒輪棒與切片齒輪成型法獲國家發明專利,這是7年間他個人獲得的第二項發明專利。
近日的一個下午,記者到周家鑣家里采訪。1961年畢業于上海交大冶金系的周家鑣,曾長期在山東青鋼、萊鋼從事技術研發工作,1986年才回到家鄉鎮海工作,1996年退休。“遠離了工作的忙碌,反而不習慣了。”他坦言,退休后的空閑讓自己很不適應。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周家鑣得以再次與技術研發結緣。2003年,一次與在媒體工作的兒媳婦聊天中,他了解到我區某企業因原材料鋼管質量不過關,導致生產出來的軸承套圈報廢率很高。在鋼鐵技術行業浸淫了二十多年的周家鑣意識到,研發出制備鋼管新工藝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制管工藝優劣直接影響緊固件、軸承、齒輪等下游產品的質量。”
此后,周家鑣踏上了發明合金鋼臥式反向擠壓機的征程。2010年1月,該項發明正式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填補了國內空白。他介紹,與現有的正向熱擠壓制管工藝相比,采用反向熱擠壓工藝不僅能提高成品無縫管的精度,而且從鋼坯到成品無縫管只需一次加熱,一次穿孔擠壓成型。生產工序的簡化,讓該工藝節能近三分之一,大大降低生產成本。
7年一回首,周家鑣不禁感慨,“將想法轉變為現實并不容易。”擺在他面前的首要難題就是要造出國內首臺運用反向熱擠壓工藝制備無縫管設備。這其中涉及到機械制造、金屬加工、模具設計等相關學科。沒有多少經驗的他幾乎是從頭學起。去圖書館查資料、購買書籍、向從事機械研究領域的同學求助,周家鑣花了兩年多時間,才逐漸精通機械制造。
鉆研發明,不僅需要時間、精力投入,資金同樣不可或缺。2005年,周家鑣花12萬元購買到一臺舊設備,用于改造成反向擠壓機。7年下來,他與老伴存下的20多萬元積蓄全部用在了專利發明上。曾經有親戚朋友對他這種舉動表示不解,不過周家鑣還是堅持下來。
“專利只有實現成果轉化,有助社會發展,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周家鑣對專利的認知有著獨到見解。2009年他與兩個朋友合股成立了久力熱擠壓齒輪棒制造有限公司,準備將兩項發明專利成果轉化,“預計今年下半年正式投產。”
成績已是過去,如今的周家鑣依然壯心不已,他希望在自己75歲前完成個人第三項發明專利——氧氣頂吹轉爐螺旋氧槍及渦旋煉鋼法。(記者黃 波)
上一條:沒有記錄 下一條:沒有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