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人:《科學時報》龍九尊
嘉 賓:
劉俊香: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醫藥生物發明審查部蛋白質工程處處長
賈書瑾: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醫藥生物發明審查部基因工程處處長
曾繁輝: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醫藥生物發明審查部基因工程處副處長
對話背景:
隨著我國將生物產業確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了新一輪生物產業發展熱潮。在全球范圍內,生物產業也蓬勃發展。而專利保護被許多國家視為生物技術生存發展的關鍵。圍繞我國生物技術專利申請的現狀、面臨問題等,記者與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的有關專家展開了對話。
現狀:國內申請總量超國外在華申請量
主持人:目前我國生物技術領域專利申請現狀如何?
劉俊香:根據我們這些年來的課題研究,我主要介紹一下生物醫藥技術和植物轉基因技術兩個領域總體專利申請情況。
首先,在生物醫藥技術領域,2005年到2009年,生物醫藥技術的中國專利申請總量為10524件,其中發明專利為10496件,占總量的99.7%以上;而實用新型為28件。國內申請人(含港、澳、臺地區)共申請了6745件,占總申請量的64.1%,國外申請人的申請量為3779件,占總申請量的35.9%。
國內外申請人分布的情況:在國內申請人中,大專院校的專利申請量占總申請量的58.9%,公司企業僅僅占了22.9%。而國外的申請主要集中在公司和企業,大約占總申請量的80%。這反映了我國生物醫藥技術領域科研能力增強,基礎性研究比較多,但企業的創新和產業化能力還相對薄弱。
有效發明專利的狀況:發明專利的保護期為20年,但并非所有專利都能維持到期限屆滿,這其中影響的因素較多,但能夠帶來經濟效益的專利就會被維持較長時間,這反映了專利的技術含量、專利帶來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近幾年,生物醫藥領域,國外申請人的專利有效率大約達到85%,國內申請人的大約達到78%。在這些有效的發明專利中,維持5年以下的(含5年),國內為78%,而國外只有15%;維持6~10年的,國內占25%,國外占59%;維持11年以上,國內只占3%,國外達到26%。這些數據初步顯示在技術含量、市場價值、創造的經濟效益等方面,國內生物醫藥技術發明專利水平要明顯弱于國外。
專利申請質量方面:專利申請文件中,權利要求頁數反映了專利保護范圍的廣度,而說明書和附圖的頁數,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技術內容的發明高度或廣度。總體而言,國內專利申請的平均權利要求書頁數為1頁,國外為4頁。國內專利申請的平均說明書頁數為10頁,國外為63頁。比較這些數據,似乎反映出國內生物醫藥技術專利申請撰寫的嚴謹性和全面性與國外差距較大,也初步顯示國外生物醫藥技術領域發明專利相對國內復雜,技術含量高。
其次,在植物轉基因技術領域,自1985年至2009年,涉及植物轉基因技術的中國專利申請總量為6030件,其中發明專利占總申請量的99%以上;其余19件為實用新型專利,國內申請人(含港、澳、臺地區)的申請量占總申請量的66.3%,國外申請人的申請量占總申請量的33.7%。
國內外申請人分布情況,在國內申請人中,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占到了將近72.4%,公司和企業僅僅占了約11.1%。在國外申請人中,80%是企業,大專院校僅僅占約14.5%。這仍然反映了我國植物轉基因生物技術領域科研能力在增強,基礎性研究比較多,但企業的創新和產業化能力相對較弱。
專利申請質量方面,國內專利申請的平均權利要求書頁數為1頁,國外平均4頁。國內專利申請的平均說明書為9頁,國外平均為68頁。同樣顯示了在植物轉基因技術領域,國內專利申請質量與國外有差距,初步表明了在技術含量和復雜程度方面,國外專利申請占優勢。
在生物技術領域,國內外中國專利申請的總體技術領域分布情況:國內專利申請排名前10位的領域——具有多于20個氨基酸的肽,突變或遺傳工程,包含酶或微生物的測定或檢驗方法,酶,含肽的醫藥配制品,生物物質的化學分析,改良基因型的方法,未分化的人類、動物或植物細胞,含有抗原或抗體的醫藥配制品。國外專利申請排名前10位的領域——突變或遺傳工程,含肽的醫藥配制品,包含酶或微生物的測定或檢驗方法,具有多于20個氨基酸的肽,含有抗原或抗體的醫藥配制品,酶,微生物及其組合物,動物或植物細胞,免疫球蛋白。
這其中,國內外排名前10位的生物技術領域的專利申請分別占到了生物技術領域總申請量的八成以上。表明國內外生物技術領域結構比較類似,研發熱點趨于一致。也初步顯示國內在生物技術研究的某些領域已占據一定的有利位置,正在不斷沖擊國際前沿水平。
曾繁輝:基因工程多肽專利申請方面也反映出一些共性的趨勢。2000年由于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影響,大大激發了國內基因工程多肽方面專利申請的積極性。2000年到2005年之間是國內申請量趕超了國外的階段,明顯形成了一個剪刀差。2000年至2005年是剪刀的交叉點,開始是國外申請量高于國內, 2005年之后,國內就處于“剪刀”的上方了,2005年之后,國內申請量基本把國外甩在后面。
問題:數據優勢還未轉為市場優勢
主持人:從這些數據可以得出哪些結論或者觀點?
劉俊香:以上這些數據可以支持一些觀點:一是國內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占優。生物技術近幾年在我國發展較快,國內的生物技術專利申請總量超過了國外來華申請的數量,表明我國生物技術領域技術研發整體水平日益提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積累不斷增加,社會公眾的知識產權意識不斷加強。
二是國內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持續快速增長。近幾年國內生物技術領域發明專利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國外,顯示國內外生物技術領域發展迅猛,我國迎頭趕上,呈現強勁的發展趨勢。
三是國內外生物技術領域研發熱點基本一致,競爭日趨激烈。國內外生物技術領域結構比較類似,研發熱點趨于一致,顯示為搶占科技競爭制高點,爭取對生物技術的市場控制,國內外繼續以較大力度實施專利布局,圍繞生物技術專利開展控制與反控制、主導與反主導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四是國內專利技術產業化能力還相對薄弱。近幾年,國內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中,企業所占比例僅為二成,而大專院校所占比重明顯上升,在排名前十位中,有九名是大專院校,其余一名是科研機構,顯示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在生物技術領域研發比較活躍,而企業確顯創新能力不足,這也反映我國目前生物技術領域的產業化水平不高,亟待加強。
五是國內外生物技術領域專利申請質量仍有差距。國內生物醫藥技術專利申請質量與國外來華的專利申請差距明顯,具體表現在專利的撰寫質量、發明高度、廣度以及專利保護范圍等方面。這一方面反映了技術研發能力,另一方面反映了專利撰寫水平。值得憂慮的是,近年來國內生物技術專利申請質量總體上未見提高,甚至在諸如抗體治療藥物領域,專利質量還出現了下降的趨勢。
六是國內生物技術領域有效發明專利維持年限不長,有效率低。在生物技術領域,雖然國內申請數量超過國外,但授權的有效專利維持的年限遠比國外少,說明專利申請數量上的優勢還沒有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在技術高度和含量上平均要低于國外。
賈書瑾:我也有同感。從數據上看,表面上我們形勢大好,但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實際上潛在的危機并不少。我們不能忽略一些非數據性的問題——這些問題并不從數據上顯示出來。
(感謝國家知識產權局宣傳處工作人員劉珊對本次采訪的貢獻!)
上一條:我國首家專利駝乳產品生產企業投產運行 下一條:沒有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