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近年來,隨著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的快速發展,一些文化遺產也開始加強專利保護,并成為其得以實現商品化、市場化、產業化以及更好地傳承發展、融入現代社會生活的有力支撐。有關專家認為,加強文化遺產的專利保護,適應了現代社會的發展理念,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強了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也是新時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日,為紀念我國第五個文化遺產日,在北京舉行的“巧奪天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百名工藝美術大師技藝大展”(下稱技藝大展)上,參展的9大類、近百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300余件創作作品中,超過1/3已申請了中國專利。近年來,隨著全社會對知識產權的日趨重視,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利保護,也愈發受到關注。業界專家認為,加強專利保護不僅為傳統技藝的傳承提供了法律保障,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奠定了基礎。那么,專利保護產生了哪些積極作用?應如何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利保護?
遏制仿冒 布局專利
“專利保護為傳統技藝的發展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在技藝大展現場,幾位參展的傳統技藝藝人向本報記者表示。蘇繡、云錦、玉雕、漆器等都是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寶”,許多項目在專利保護下走進了興盛與發展的新時代。
具有2300多年歷史的揚州漆器技藝,近年來一度遭遇仿冒之苦。揚州漆器廠的一位技師向記者介紹,幾年前,由于缺乏有效的保護措施,很多新作品剛問世后不久,就有仿冒品在漆器市場上出現,而且由于仿冒者不需要支付研發費用,其在價格上往往更具競爭優勢,這給揚州漆器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沖擊。該技師表示,揚州漆器廠曾想通過法律訴訟的手段維護自身權益,但因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法律尚未出臺,尋求法律保護存在一定困難。
據介紹,6年前,在有關部門的指導下,揚州漆器技藝開始申請專利。事實證明,由于有了專利的保護,市場上再也沒有出現過假冒的漆器產品。嘗到甜頭的揚州漆器廠,進一步加強了對自身技藝的保護,從核心產品到包裝都申請了專利。如今,揚州漆器廠已申請中國專利30余件,有效保護了傳統技藝的傳承、發展和企業的利益。
在有關部門的重視下,文化遺產在國內的專利申請數量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申請質量逐步提高,尤其技術含量較高的發明專利,數量也在增長。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刺繡為例,7月5日,記者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官方網站上檢索到與刺繡有關的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三種專利的數量為940件,其中發明專利201件,實用新型專利229件,外觀設計專利510件。
在技術與經濟結合日趨緊密的今天,技術的發展離不開專利等知識產權的保護。蘇繡、云錦等優秀傳統技藝,無論是在走向市場還是在依法維權的過程中,已獲得的專利權都成為關鍵因素。通過申請專利,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與知識產權保護相結合,正成為知識產權保護的一個新領域。
激勵創新 拓寬市場
知識產權本身就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吳漢東認為,只有讓傳統文化不斷發展壯大,形成產業化規模,才能實現傳統文化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并且讓傳統文化的凝聚力更為集中。
除了依法保護,申請專利所產生的良好效益,還體現在激勵創造、有效運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市場化等方面。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張美芳向記者介紹,蘇繡這門來自于民間的傳統技藝,幾百年來能受到人們的喜愛并得以發展延續,根源就在于歷代能工巧匠在針法、圖案等方面不斷創新,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如今,蘇繡每年都有新技法、新圖案等方面的創新成果,條件允許的都已提交了專利申請。據統計,蘇繡在技法、圖案等方面已申請了近百件中國專利。
近年來,專利保護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市場化方面也起到了積極地促進作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云錦,在一臺手工織機上每天織出的商品不過寸許,技藝精湛且價值昂貴,可謂“寸錦寸金”。如何做到既能傳承傳統技藝,又能獲得快速發展及良好的市場效益,這是中國紡織國際貿易促進中心副主任楊兆華一直在考慮的問題。他向記者表示,不僅要在圖案上提煉出獨特的中國元素,在生產工藝上也要逐步實現產業化。近年來,南京云錦制作技藝及工藝設計方面的創新成果已申請中國專利20余件,其中發明專利2件。中國紡織國際貿易促進中心已嘗試將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紡織品向海內外推廣,南京云錦做成的床品,售價高達100萬元人民幣一套,市場銷售反饋良好。
湖南省安化縣將“安化千兩茶”、“火炬茶”、“茯磚茶”等傳統黑茶制作技藝申請了中國發明專利,2009年全縣圍繞“黑茶生產”這一項傳統技藝申請的專利就達39件。2009年該縣茶葉總產量達8731噸,總產值1.22億元,在專利的促進下,茶產業正在逐步由傳統產業變為優勢特色產業。同時,安化縣還注重相關專利的轉化和產業化。據統計,目前全縣已有65家企業實施傳統技藝專利185件,專利產品年產值近3億元,創利稅9000余萬元,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穩步增長,為財政增長、農民增收發揮了巨大作用,有力推動了縣域經濟發展。
政府重視 傳承發展
近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持續關注知識產權與遺傳資源保護的問題,積極參與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世界貿易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生物多樣性公約等國際組織關于傳統知識、文化遺產的相關討論,探索建立傳統知識的專門保護制度。此外,國家知識產權局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有關國家以及國內相關部門合作,召開了多次與遺傳資源、傳統知識等議題相關的研討會,并建立了相應的工作機制,鼓勵各地運用專利保護遺傳資源、傳統知識、文化遺產。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浩如煙海,目前其登記總量達到87萬項。2006年和2008年,國務院先后公布了兩批、共102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于文化遺產、傳統技藝的知識產權保護,已經顯得非常緊迫!蔽幕扛辈块L王文章近日表示,要通過保護、傳承、生產和開發,使一些屬于傳統手工技藝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產生經濟效益,形成傳承的經濟基礎。他指出,不但要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保護,同時更要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建設生態文明的前瞻眼光,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既能很好地傳承,又能在當今時代的發展中煥發出活力,發揮其推動經濟、社會和文化全面協調發展的獨特作用。(知識產權報 記者 趙建國)
上一條:沒有記錄 下一條:沒有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