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來,一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海嘯,給世界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開放的中國也不能“獨善其身”。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然而,就是在這樣異常困難的情況下,我國的創新能力建設仍取得了顯著進展,尤其是電信,電機、電氣裝置、電能,測量,計算機技術以及藥品五大領域的技術創新依然活躍。
五大領域創新活躍
記者在日前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2009年發明專利統計報告中看到,在2009年我國受理的31.4573萬件發明專利申請中,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提供的技術領域分類為標準,電信領域以2.34萬件申請排名第一,占全部技術領域發明專利申請總量的8.1%,比2008年的1.8338萬件增長了27.5%;緊隨其后的是電機、電氣裝置、電能領域,其發明專利申請量達2.1878萬件,比上一年的1.9822萬件增長了10.4%;計算機技術以1.6009萬件發明專利申請排名第三,比上年的1.6484萬件下降了2.9%。
其中,在22.9096萬件國內發明專利申請中,按技術領域排名,申請量位居前五位的依次是電信(1.744萬件),電機、電氣裝置、電能(1.4868萬件),測量(1.1383萬件),計算機技術(1.1104萬件)以及藥品(1.0962萬件);國外發明專利申請量為8.5477萬件,排名位居前五位的技術領域依次是:電機、電氣裝置、電能(7010件),電信(5953件),計算機技術(4905件),光學(4302件)以及音像技術(4092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在顯微結構和納米技術領域增長迅速,由上一年的133件增長為286件,增幅達115%,占該領域發明專利申請總量的77.3%,占據了多半壁江山,顯示出國內企業在該領域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在有效發明專利方面,2009年國內有效發明專利量同比增長41.1%,占有效發明專利總量的41.1%;國內外差距進一步縮小,由上一年的24.4%縮小到17.8%;有效發明專利數量國內占優勢的技術領域由上一年的9個增加到11個,分別為基礎通信程序(58.6%)、測量(51.8%)、生物技術(59.3%)、藥品(71.8%)、食品化學(76%)、基礎材料化學(57.6%)、材料冶金(64.3%)、顯微結構和納米技術(61.4%)、化學工程(52.5%)、環境技術(62.7%)以及土木工程(62.6%)。
相比2008年,國內發明專利申請在35個技術領域中所占比例變化不大,但是電氣工程領域卻是異軍突起,各技術小類都有較大增長。其中,基礎通訊程序領域最具代表性,增幅達10.7%,其次是半導體和計算機技術領域,增幅分別為10%和8.6%。
此外,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所占比例在35個技術領域中,除食品化學領域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尤以控制領域的增幅最大,同比增長10.4%;其次是計算機技術管理方法和數字通信領域,增幅分別為7.7%和7.6%。
對自主創新的啟示
上述數據充分說明,盡管國內外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側重點不同,但其對該領域內各項技術創新的關注度都比較高。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律與知識產權系主任李順德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專利申請情況反映了國家對某些行業或產業發展投資的動向。國家政策對某行業發展支持力度大,則該行業內的技術創新活力就旺盛,專利申請增長就迅速,這一點在報告中也有充分體現。尤其是2008年,《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頒布實施,極大地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新熱情,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加快,社會各界知識產權意識明顯提高,企業知識產權創造、運用、管理和保護能力不斷增強。
盡管如此,我國整體技術創新水平與國外仍存在較大差距,自主創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2009年,雖然受金融危機影響,包括美、日、英、韓等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許多國家的在華專利申請數量出現了近年來的首次負增長,但其創新活動實質上并未受到大的影響,尤其是在信息技術等新興領域,國外企業在華專利申請都呈現了兩位數的增長。“發達國家試圖通過新興產業的知識產權布局控制國際市場戰略制高點的意圖十分明顯”,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知識產權局局長會議上如是說。
對此,李順德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他認為,我國在關鍵產業和核心領域的專利數量,特別是含金量較高的有效發明專利較少;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專利成果僅停留在實驗室階段,還不能稱之為核心技術。但是,有差距才有動力。李順德表示,相信隨著國家稅收、政府采購等一系列扶持自主創新的政策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將會越走越寬廣。(知識產權報)
上一條:沒有記錄 下一條:沒有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