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知識產權的擁有量標志著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農機領域雖屬于傳統的制造行業,但也毫不例外地被卷進了專利之爭。僅2009年一年,農機領域專利申請就有2745件,且農機領域的專利侵權訴訟層出不窮。這也印證了農機市場商機的巨大和競爭的慘烈。中國的農機企業在如此形勢下如何保全企業實力,以至利用專利制度提高自身競爭力、促進企業持續健康發展?這是我國農機企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1985年至今農機專利申請情況
1985年至今,在我國申請的農機領域專利申請共41294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2307件,實用新型專利申請26714件,外觀設計專利申請2273件,發明專利申請約占30%,發明專利申請占總申請量的近三分之一。可見,傳統農機領域專利申請技術含量還是比較高的。其中,2000年以來農機領域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申請29268件,占整個農機領域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申請的四分之三強,這否定了傳統觀念上農機領域無專利的觀點,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農機領域專利申請方興未艾。
我國農機領域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共39181件。其中,來自日本的專利申請共864件,來自美國的專利申請共342件,德國、意大利、瑞士、荷蘭、韓國、澳大利亞、法國、英國、加拿大和以色列也分別在中國提出了上百件農機領域專利申請。可見,國外企業也很看重中國的農機市場,尤其是日本企業在中國的申請量居其他各國之首。
農機專利大戶申請專利情況分析
縱觀我國農機領域的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我國的申請人主要為大學、研究所。可見,傳統農機技術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學和相關的研究所,農機領域的大部分先進技術亦掌握在大學和研究所手中。其中,中國農業大學專利申請234件,浙江大學專利申請183件,四川農業大學專利申請137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利申請105件,江蘇大學專利申請87件,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75件,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專利申請60件。
我國農機生產企業應充分考慮這一特點,與大學或者研究所搞技術合作,以最小的成本、用最短的時間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同時農機企業和大學、研究所的全面合作也利于充分整合農機企業的資金優勢和大學、研究所的技術優勢,盡快將我國農機產品技術含量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提高與國外農機企業的抗衡力。
農機領域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申請的外國申請人主要為企業,這一點與我國申請人情況截然相反。外國申請人中專利申請大戶的專利申請情況如下:久保田株式會社申請133件專利,洋馬農機株式會社和洋馬株式會社申請76件專利,井關農機株式會社申請55件專利。可見,外國的農機生產技術都直接掌握在農機生產企業手中,這些農機生產企業技術基礎比較雄厚。另外,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外國申請人申請的都是發明專利,技術含量相對較高,與我國申請人申請的大部分為實用新型專利的情況不同。
由以上農機領域專利申請的分析可知,雖然國內申請人的農機領域專利申請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但國內申請人的農機領域專利申請整體技術含量無法與國外申請人的農機領域專利申請相比。再加上國外申請人的農機領域專利申請數量可觀,國內農機企業不僅在出口農機產品的時候面臨侵權風險,而且在國內生產、銷售農機產品也同樣面臨侵權風險。這就需要農機企業在生產時事先預警,將風險降到最低。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農機領域專利申請在近十年呈井噴態勢,說明農機技術正處于大發展時期。
上一條:沒有記錄 下一條:沒有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