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晨報4月1日報道 昨日,武漢市知識產權局公布的一項調查表明,武漢高校授權專利的實施與維持情況并不樂觀:累計抽樣15所院校的590項授權專利中,已經實施專利為147項,僅占總數的24.9%,未實施的443項專利仍維持的專利有211項,占47.6%,大量科研成果閑置。 這項“2005-2008年武漢地區高校授權專利維持與實施狀況”調查,由市知識產權局和武漢大學共同完成的,歷時1個半月,累計發放問卷597份,最終回收問卷590份,問卷回收率98.8%。
昨日,武漢市知識產權局局長董宏偉分析,造成高校技術專利轉化率較低的原因表面上看在高校,實際上政府、企業層面的一些因素值得我們深思。
受資金和條件限制,武漢市企業大多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從高校引入專利并實施轉化,是企業實現產品研發和升級換代的最有效途徑之一。 一般來說,一項知識產權從專利到產品、然后再上生產規模、最后發展為產業,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市企業在引入專利時往往“短視”,過于看重“鼻尖利益”,導致某些原本可轉化為經濟效益的專利,由于“孵化時間”不充分過早夭折。
產學合作是促進高校專利實施的有力措施。然而本次調研顯示:武漢市大專院校并未與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機制;這導致高校專利技術在研發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與企業的良性互動。
在已實施的147項專利中,借助代理機構實施專利的比重僅為12.9%;大部分專利技術是通過自行實施或高校與企業直接建立許可轉讓關系實施的,中介機構還未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此外,調查顯示,590名受訪者中,有218人認為申請專利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完成學校規定的科研指標董宏偉稱,這可能會影響學者的專利研發動機,影響專利質量。(漢網-長江日報)
上一條:大學生自主創業開公司 專利產品成功下線 下一條:沒有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