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的麥苗,整整齊齊,成壟成行。11月20日,繆家忠看到一片片長勢良好的麥苗,開心地笑了,一種成就感油然而生。其實,這些麥苗都是周圍農戶的,不過,動用了繆家忠研制的專利播種機。因播種機性能較好,保證了麥苗的茁壯生長,不僅農戶們感到滿意,繆家忠也甚感自豪。
今年61歲的繆家忠,是成都市青白江區大彎鎮革新村八組的農民,只有小學文化。他為什么要自己研制播種機呢?這有一段故事。
農機成廢鐵研發播種機撈損失
繆家忠曾長期在鄉鎮企業做銷售。1992年,他發現農機服務在農村的生意很好,很能賺錢。他就貸款1萬元,自籌1萬余元,購買了1臺180小型收割機為青白江的農戶收割小麥、水稻。當時,青白江還沒有收割機,因此,他的收割機一投入使用,就成為了搶手貨。“收割1畝30元,生意好得很。那些在城頭機關上班,家在農村的,要收麥子、谷子了,他們就開著車來喊我去收!小麥收割半個月,水稻收割半個月,我總共就要掙七八千元。”
自此,繆家忠成為一名農機專業戶。經過幾年在農村的辛勤耕耘,繆家忠有了一筆積蓄。1996年,他第二次購買農機。這次,他貸款2萬元,自籌2萬余元,買了一臺嶄新的背負式收割機,并購買了1輛舊的上海50型拖拉機作為牽引。加上原有的一臺,農機作業能力大大提高。他就把農機服務延伸到了金堂淮口等地。這下,每年的收入比原來翻了一番。
2001年,原有的農機已不能適應他的經營需要,他又投入7萬多元從外地購回1臺梳脫式收割機。繆家忠本來指望它大顯身手,掙大錢,可沒料到這臺收割機 “宣傳得好,實踐起來不行。”繆家忠說,“機械故障多,收割效率低,麥子、谷子兩季收割下來才掙一兩千。而我以前買的那臺都要掙七八千。”這臺梳脫式收割機,廠家以種種理由拒絕退貨。他只好閑置起來,最后當廢鐵賣掉。繆家忠因此把前幾年掙的錢都貼了進去。
繆家忠傷心透了。如何把失去的損失撈回來呢?繆家忠決定自己研制大型播種機。一是興之所在,他自小就喜歡“敲敲補補”和鼓搗機械,二是當時青白江還沒有大型播種機。他相信,只要研制出來,一定很有市場。
作品獲專利實用農機深受歡迎
于是,繆家忠花錢買來了5臺舊的手拉式播種機,將它的9個播種輪統統拆下,并找來一根2米多長的鋼筋做輪軸,把9個播種輪全部串起來,配套安裝了播種斗,構成一個簡易的播種機。他將這個播種機,通過上海50型拖拉機牽引,在家里的承包地進行試驗。但是效果不好,麥苗長得參差不齊,存活率不高。
他認真地尋找原因,發現本地的麥田比較潮濕、雜草多,這致使麥種點不起,不是沾在草上,就是不能被泥土覆蓋。他就委托塑料廠制作了播種輪,并且研制了可以自動刨掉雜草和自動掩種的掩種器。經過5年反復試驗,2006年,他研制的新型播種機獲得了國家專利。
這種新型播種機以拖拉機主機為動力,除一次性完成旋耕、播種、覆土等多道工序外,還可有效掩埋作業田塊中未收獲的稻草、高留茬以及雜草,順利地實現播種。而且干濕田塊均能作業。
國家知識產權局對繆家忠這一專利的評價是:“該新型播種機能提高種子存活率和作業效率、省時省力,且構思新穎、結構簡單。”
近年,繆家忠把他的收割機都統統賣掉,專心致志經營他的播種機。每年的10下旬,他就雇請機手帶著播種機轉戰于青白江、金堂等地,為農戶播撒麥種。繆家忠說,他的播種機在平原地區作業達到50元/畝,在山區達到60元/畝,很受農民的歡迎。“一天可播30畝,半小時播兩畝。可以節約種子30℅和每畝增產100多斤小麥。”
繼研制小麥播種機成功之后,繆家忠又開始了油菜播種機的研制,并即將進入調試階段。他的目標是“簡單,實用,受農民歡迎”。(四川農村日報)
上一條:浙大女生發明公共雨傘系統 為推廣放棄專利權 下一條:沒有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