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專利制度在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中誕生和發展,在鼓勵和保護技術創新,提高我國創新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促進科學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國的專利制度,從醞釀到誕生,歷經了5年磨礪。人們不會忘記,改革開放之初,圍繞“專利制度是姓‘資’還是姓‘社’”、“中國要不要建立專利制度”的問題,在很多人爭論不休時,最終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高瞻遠矚,作出了專利法以早通過為好的果斷決策,為我國專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鋪平了道路。
1980年1月14日,國務院批準成立中國專利局,1984年3月12日,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
1985年4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開始實施。在中國專利局門前,排隊等候了3天3夜的航天部第二研究院207所工程師胡國華,第一個遞交了自己的專利申請。從早上8點開始,到子夜鐘聲在夜空中敲響,一天共受理了來自海內外的專利申請3455件。對此,時任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的鮑格胥博士說:“創造了世界專利歷史上的絕對紀錄。”
我國專利制度的建立和實施,極大地激發了全社會發明創造的熱情,專利申請數量、質量持續快速增長。對比1985年的1.4萬件和2008年的82.8萬件,年專利申請量增長了50余倍。特別是近十年來,我國專利申請量始終保持在年均增長20%左右。截至2009年7月底,我國共受理專利申請534.1萬件,授權專利總量為279.2萬件,已躍居世界前列。今年上半年,在主要發達國家PCT(專利合作條約)專利申請量因金融危機影響普遍下降時,我國PCT專利申請量同比卻增加了19%。
實踐表明,一個國家只有擁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主動、贏得先機。根據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迫切需要,2008年6月5日,國務院正式發布《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將知識產權戰略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專利制度作為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激勵和保護創新,推動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加強國際間的交流合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彰顯。
時至今日,我國專利制度的航船,用20多年的時間,駛過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走過的道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作為我國專利制度基石的專利法,經過1992年、2000年和2008年三次修改,更加趨于完善。我國建立了既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又適合我國國情、適應現階段發展需求的專利法律制度。今年10月1日,第三次修改后的專利法正式施行,成為我國專利制度建設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如今,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中國專利制度必將成為我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動力和有力支撐。
上一條:沒有記錄 下一條:沒有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