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制度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日前美國兩位學者的研究又再次對此發起了挑戰。根據一項實驗的結果,他們認為專利制度不但在促進技術革新上效果甚微,或許還會對科技創新和社會財富的積累起到消極的阻礙作用。相關文章發表在最近一期的《哥倫比亞科技法學評論》雜志上,論文全文刊載在著名的社會科學研究網絡(SSRN)網站上,可供免費下載。
為了檢驗專利制度對技術革新的影響,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唐納德克伯倫學院的比爾·湯姆林森和堪薩斯大學法學院的安德魯·托蘭斯聯合開發了一套在線系統,以模擬美國的專利系統。一批毫無知識產權知識背景的法律系大一新生作為受試者參加了該項實驗。
該系統通過一個抽象模型可對創新的過程進行模擬,其中包括一個具有潛在創新成果的數據庫和一個通過專利許可而聯系起來的用戶系統。使用該軟件的用戶可對專利進行申請、轉讓、買賣、侵犯、實施等操作。在該系統下,用戶可對沒有專利保護、有專利保護以及開源與保護相結合三種制度環境下創新過程進行體驗。最終效果由發明的數量、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以及獲取財富的能力這三個尺度來進行衡量。
實驗結果表明,在沒有專利保護制度的環境下,受試者更易表現出較高的創造力,而另外兩種制度下,受試者的表現則都較為平庸。
湯姆林森說,通過實驗他們發現專利制度并沒有起到促進創新的目的,反而在沒有知識產權保護或者是在能夠通過開源獲得創新成果的環境中創新成果更容易產生。托蘭斯說,目前的專利法基于一個世紀前的古老假設,即專利推動技術進步。但如今這一假設已經受到一些學者的質疑。
上一條:沒有記錄 下一條:沒有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