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對截至2008年底所有處于有效狀態的專利進行了統計,在此基礎上,研究分析了國內外有效專利的基本狀況和創新主體在專利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并發布了《2008中國有效專利年度報告》。報告所反映的主要內容有:
一、有效專利的總體情況
截至2008年底,我國有效專利共計1,195,196件。其中,國內923,797件,占77.3%,國外271,399件,占22.7%。有效發明專利337,215件,占28.2%,有效實用新型專利469,729件,占39.3%,有效外觀設計專利388,252件,占32.5%。初步推算,我國有效發明專利數量占全球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的2%—2.5%,而同期我國經濟總量約占世界經濟總量的6%。
截至2008年底,國內有效專利的總體情況具體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有效發明專利比例逐年提高,有效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優勢明顯。2008年,有效發明專利中,國內所占比例從2006年的33.3%上升到37.8%;有效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中,國內所占比例依次分別為98.6%和85.7%。在食品化學、藥品(含中藥)及材料冶金等領域,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數量領先。
(二)職務有效專利比例首次超過非職務有效專利。國內有效專利中,職務發明所占比例超過非職務發明,達到51%。在國內有效發明專利中,職務發明98,907件,占77.5%,非職務發明28,689件,占22.5%;國內有效實用新型專利中,職務發明231,457件,非職務發明231,885件,各占50%;國內有效外觀設計專利中,職務發明142,618件,占42.8%;非職務發明190,241件,占57.2%。
(三)企業有效專利數量平穩增長,創新主體地位逐漸形成。國內有效專利中,企業所占比例是43.1%,比上年增長了1.3個百分點。分專利類型看,國內有效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中,企業所占比例依次為46.0%、43.8%、41.1%,均呈平穩增長態勢。表明通過有效運用知識產權制度,企業知識產權擁有量不斷增加,核心競爭力日益增強。
(四)空間分布與地區經濟科技發展水平基本吻合。我國東部地區有效專利量為631,209件,中部地區80,506件,西部地區87,808件,東北地區49,860件,臺港澳地區74,414件,呈現出由東部向中西部遞減的階梯狀特征。并且,各省區市有效發明專利的技術領域分布情況與該地區的產業經濟結構大致契合。充分說明有效專利能夠反映區域經濟發展的水平,以及專利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體上看,隨著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工作的不斷推進,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日益提升,國內有效專利擁有量增長迅速,形成了比較明顯的創新區域,造就了一批優勢企業。但是,國內有效專利的發展與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內在需求之間,仍然存在不相適應的問題。
(一)專利維持時間短,市場競爭力有待提升。專利權維持有效的時間越長,表明其創造經濟效益的時間越長,市場價值越高。數據顯示,國內發明專利中,維持時間達到10年的有44.0%,達到20年的有3.2%;而國外發明專利中,維持時間達到10年的有82.2%,達到20年的有22.8%。這一方面反映出國內創新主體掌握的專利以“短平快”為主,總體技術水平不高,核心專利少,另一方面也說明創新主體在專利權的維持上可能有困難。
(二)高技術領域自主創新水平急需提高。盡管局部技術領域國內占據優勢,但在大部分領域,特別是一些高新技術領域,國外擁有的有效發明專利數量數倍于國內,專利布局已具相當規模。例如,在半導體、光學、控制和發動機領域,國外擁有的有效發明專利數量依次為國內的2.3倍、3.2倍、2.1倍和3.5倍。國內創新主體在自主創新進程中,有較大的知識產權風險需要規避,亟需尋找新的突破點。
(三)高校創新與經濟結合的問題比較突出。統計數據顯示,企業有效專利已維持年限主要分布在3—8年,高校主要分布在2—4年,表明高校創新與市場聯系的緊密程度不如企業。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高校獲得自主知識產權的經濟利益訴求不高,進入市場的渠道不暢,高校創新與經濟結合的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但高校專利中不乏具備重大價值、良好市場前景的專利,如在環境技術、生物技術和醫學技術領域,高校所占比例分別達到國內職務有效發明專利的41.6%,41.3%和39.9%,占據優勢。
上一條:沒有記錄 下一條:沒有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