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23日訊 山寨泛濫、假冒偽劣難除,這反應了我國工業企業質量水平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為何自主創新口號喊了多年,現實情況還未得到改變?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長聞庫在作客中國經濟網中經在線訪談欄目時談出了他的看法。
"首先信息不暢,政策措施落實困難。"聞庫說,推進自主創新的政策已經有很多了,但作用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很多企業,甚至包括行業骨干企業不知道國家已出臺了哪些財政、金融、稅收、政策采購、人才等政策,也不了解具體的操作程序和相關負責部門,沒能享受好政策。
另外,他也指出部分政策措施規定較為原則,缺乏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具體落實困難。如對企業的研發費用進行稅前抵扣時,盡管相關政策對研發費用抵扣范圍做出了規定,但對哪些費用可以列支、現行企業會計制度報表如何反映等都缺乏詳細的規定,難以核算和操作。政府采購、首購政策對促進企業自主創新也缺乏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
從企業方面來看,自主創新進展也并不理想。"大企業缺乏技術創新活力,小企業缺乏技術創新能力", 聞庫說。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近30萬家,占全國工業企業總數的20%,產值比重超過90%;但近年來,有專利申請的僅占8.8%,大中型企業有研發活動的僅占30%左右,小企業比例更少,我國500強企業的研究開發投入占銷售收入僅1.6%,遠低于國外跨國企業5%-10%以上的比例。
更為令人擔憂的是,由于自身創新能力不強,缺乏前瞻性部署,面對新一代技術帶來的市場機會,部分地區開始了新一輪的技術引進。"一方面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如不及時部署消化吸收,還可能會陷入引進再引進的惡性循環。 "
要推動自主創新,必須要從體制上得到突破,但聞庫坦言,這項任務非常艱巨,我國傳統的科技分割狀況并沒有根本性的改變,政府投資安排的科技項目與經濟發展的重大需求存在有效銜接不夠的問題。
據他介紹,工信部也正在部署一些措施改變這一狀況,支持技術創新能力建設,繼續大力推進技術創新、實施技術改造和發展高技術產業。組織實施科技重大專項和抓好重大技術裝備。
上一條:沒有記錄 下一條:沒有記錄 |